1 概况

317年汉赵(前赵)领土范围,当时汉赵、成汉及东晋形成后三国时代。317年昭武帝刘聪在位。

前赵,也称为汉赵。自304年由匈奴人刘渊建立,至329年,后赵攻陷上邽,杀赵太子刘熙为止,共存在26年,历经刘渊,(刘和),刘聪, (刘粲),刘曜,(刘熙)等君主(括号内的当政时间极短或者未称帝)。统治地区包含并州刺史部、雍州刺史部、秦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司隶校尉部、冀州刺史部部分地区。

1.1 汉赵的建立

秦末汉初,漠北的匈奴成为一个强大帝国,并多次南下劫掠,在被汉朝打败后,一部分受到汉王朝控制。公元46年之后,东汉朝廷常以招引的方式,将边疆的草原各族内迁,以便监控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朝廷有意识的削弱边疆民族的势力,降低其地位,以方便监控。

到了西晋时,中国汉地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除了辽河流域的鲜卑和青海、甘肃的氐、羌外,大都由其原住地迁来。这些胡族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由于他们需要纳税,且时时受汉官欺压或歧视,因此心生不满,时有举兵之事。270年晋武帝时,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直至九年后始平。294年晋惠帝时,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两年后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举兵,晋将周处阵亡,此事至299年方平。而后郭钦与江统相继建议强制迁离胡族,江统更著有徙戎论,但晋室不予采纳。由于胡汉摩擦的状况没有改善,当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便趁机举兵。

其中匈奴人刘渊统领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马颖结其为外援。304年司马颖遭王浚围攻,遣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回并州后乘机宣布独立,称汉王,自称继承汉朝正统【晋书作为官修史书,承认刘渊的血统,但有说法称,刘豹-刘渊父子本身就不是匈奴虚连题氏(挛鞮氏)王族的后裔,更不是匈奴传统四贵(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之一,而是在西汉时降汉内迁的匈奴屠各部落。这一问题的考证,后文有专门章节探讨】。308年刘渊称帝并迁都至平阳,国号“汉”,后称“赵”。304年成汉与汉赵的建立,开启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实际上304年为刘渊起兵称王的时间,称帝时间在308年。

1.2 刘渊生平

刘渊出身屠各族(南匈奴),生于约252年,是西汉冒顿单于的后代挛鞮家族的人,该家族因西汉刘邦以来,长期与汉朝王室通婚,同时兼具汉朝王室与匈奴贵族的血脉,故汉名多采取汉朝王族的刘姓为姓氏【刘渊的血统时隙可能系冒人,见前注】

东汉献帝年间,曹操统一华北地区后,重整匈奴五部,刘渊父亲刘豹原是匈奴王族的左贤王,在此一时期被曹操任命为“左部元帅”;而刘渊的母亲呼延氏,亦是《史记》纪载下的三大匈奴贵族姓氏之一,足见刘渊身份之高贵。

咸熙年间,刘渊到洛阳作任子,受到当时曹魏权臣司马昭厚待。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后,王浑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刘渊,武帝接见刘渊后亦对他十分欣赏,更打算任命他参与平灭东吴的事,但因孔恂和杨珧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由,担心一旦向刘渊委以重任并平灭东吴,他会在当地叛晋自立。武帝听后才将搁置这打算。及后秃发树机能先后击败秦州刺史胡烈及凉州刺史杨欣,李熹建议任用刘渊讨伐,但孔恂仍指刘渊可能会作乱凉州,武帝因而又否决了建议。当时在洛阳流浪的王弥【曹魏将领王颀之孙。西晋末年的叛民领袖,后归附汉国为将,官至大将军。后因被石勒所忌而被杀。】正要回故乡东莱,与刘渊饯别时,刘渊泣诉被人屡进谗言中伤,恐怕将会在洛阳遇害而不能再见到他。刘渊于是纵酒长啸,同坐的都因他流泪。齐王司马攸见刘渊后,更建议武帝杀刘渊,以免日后回匈奴五部所在的并州后会祸乱当地,但王浑反对。武帝同意王浑所言,最终没有杀刘渊。

正巧任匈奴左部帅的父亲刘豹于当时逝世,刘渊于是回到并州接替父亲左部帅之位。太康末年刘渊官拜北部都尉。永熙元年(290年),晋惠帝司马衷继位,由外戚杨骏辅政。杨骏为了拉拢远人,树立私恩,便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但至元康末年刘渊便因部下族人叛变出塞而免官。不久成都王司马颖出镇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为拉拢刘渊而表他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并召他至邺城。

当时八王之乱战火再起,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及长沙王司马乂先后以军事力量上台掌权,司马伦更曾篡位称帝,天下大乱,盗贼蜂起。刘渊叔祖父刘宣见此,决心乘着西晋朝政混乱振兴匈奴,于是秘密与族人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又派遣呼延攸到邺城通知刘渊。刘渊向司马颖请归不果,于是派呼延攸先回并州,命刘宣召集五部匈奴和在宜阳的一众胡人,名为支持司马颖,实质上却图谋叛变。

永安元年(304年)司马颖击败司马乂,成为皇太弟,任命刘渊为屯骑校尉。不久东海王司马越和陈昣等与惠帝征讨司马颖,司马颖又任命刘渊为辅国将军、督北城守事。及至惠帝兵败荡阴(今河南汤阴县)被俘至邺城,司马颖再任命刘渊为冠军将军,封"卢奴伯"。但在荡阴之战【战事由司马越为大都督,奉晋惠帝自洛阳兵向邺城,讨伐皇太弟司马颖。最终司马颖的军队于荡阴获胜,并俘晋惠帝至邺】后不久,东嬴公司马腾和安北将军王凌等就起兵讨伐司马颖,刘渊趁机向司马颖建议让他回匈奴五部领部众支援司马颖,共同抵抗司马腾和王凌的讨伐部队。司马颖同意并拜刘渊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

刘渊回左国城(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后,刘宣便为刘渊上大单于称号,二十日之间就聚众五万,定都离石。及后刘渊被司马腾盟友拓跋猗㐌和拓跋猗卢击败,同时司马颖亦因受不住王凌大军的进逼而弃守邺城,带惠帝逃回洛阳。刘渊在刘宣的反对下,最终决定不援救司马颖,迁至左国城(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东北),又吸引数万人归附。

永兴元年(304年)十一月,刘渊以自己祖先与汉朝宗室刘氏约为兄弟而自称“汉王”,建国号汉,改元元熙,并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又设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汉昭烈帝刘备、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等八位西汉、东汉和蜀汉皇帝的牌位;前三者为三祖,后五者为五宗,以汉室继承者自居。同时自置百官,正式建立一个脱离西晋朝廷的独立政权。

刘渊称王后,身为并州刺史的司马腾便派将军聂玄讨伐,但遭刘渊于大陵【今山西文水县】击败。司马腾知道聂玄兵败后十分恐惧,率并州二万多户人南下山东地区。刘渊亦派刘曜先后攻陷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等地方,扩阔领土。次年(305年),刘渊所派将领刘钦再度击败司马腾所派的讨伐军。同年并州爆发大饥荒,离石亦受影响,刘渊于是迁都黎亭。永嘉元年(307年),刘渊已攻陷并州大部分郡县,并派兵进攻新任并州刺史刘琨。但刘琨击败汉军,成功保著治所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战后刘琨努力经营并州,更离间收降刘渊部下杂虏,汉军向并州北部扩张的计划因而受阻。刘渊于是听从侍中刘殷和王育派兵进攻其他州郡,南侵进据长安和洛阳的建议;同时,汲桑、石勒、王弥、鲜卑陆逐延和氐酋大单于单征数个在其他地方的军事力量都相继归降刘渊,刘渊亦一一任官封爵,令汉国力量更为壮大;亦因这些加入者起事和影响的地方在冀州、徐州、青州等地,西晋受汉国侵袭的地区大大增加。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攻破司州河东郡的蒲阪和平阳郡的平阳城今山西临汾市,更迁都蒲子今山西交口县,令两郡属下各县抵抗刘渊的营垒都全部投降。同时亦派刘聪、石勒等南攻太行山、赵、魏地区。

十月甲戌日(308年11月2日),刘渊称帝,改元永凤。永嘉三年(309年),太史令宣于脩之认为都城蒲子所处崎岖难以久安,建议迁都平阳。刘渊听从并立刻迁都至平阳,改元河瑞。刘渊及后派刘聪、王弥等进攻壶关,先破刘琨所派援军,后于长平击败晋东海王司马越所派的援军,成功攻陷壶关。刘渊于是先后于当年八月和十月派刘聪等领兵进攻洛阳,但都被晋军击败,刘渊唯有撤军。

次年刘渊病重,命太宰刘欢乐、太傅刘洋等宗室重臣入宫接受遗诏辅政。七月己卯日(8月19日),刘渊逝世,由太子刘和继位。九月辛未日(10月20日)下葬永光陵,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后改太祖。

1.3 刘聪时期

八王之乱结束后,刘渊为了扩充版图,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去世,谥光文皇帝,太子刘和即位。刘渊在死前任命军功卓著的四子刘聪为大司马、大单于,与太宰刘欢乐和太傅刘洋共录尚书事,并在都城平阳西置单于台。

刘和即位后,受宗正呼延攸、卫尉刘锐及素来厌恶刘聪的侍中刘乘进言唆摆,决意要消除诸王势力,尤其当时拥兵十万的刘聪。刘和不久就采取行动,但因刘聪有备而战,最终刘聪率军从西明门攻进皇宫,并于光极殿西室杀害刘和,又收捕逃到南宫的呼延攸等人,并将他们斩首示众。刘聪为了稳固地位,又杀死嫡兄刘恭。

310年,石勒经宛城、襄阳,掠夺江汉一带,隔年北返。当时关东发生蝗灾,洛阳缺粮,司马越弃晋怀帝于洛阳,率朝中重臣及诸将东行。而后怀帝动员诸将讨伐,司马越病逝,王衍率军归葬封国(在东海)。石勒趁王衍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时率军袭击,晋军精锐受屠尽亡,重臣降后被杀。

次年,又派前军大将军呼延晏领二万七千人进攻洛阳,行军至河南时就已十二度击败抵抗的晋军,杀三万多人。后刘曜、王弥和石勒都奉命与呼延晏会合。呼延晏在刘曜等人未到时就先行进攻洛阳城,攻陷平昌门并大肆抢掠,更于洛水焚毁晋怀帝打算出逃用的船只。刘曜等人到达后就一起攻进洛阳城,并攻进皇宫纵兵抢掠,尽收皇宫中的宫人和珍宝,又大杀官员和宗室。另外更俘掳晋怀帝和羊皇后,将他们移送到平阳,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刘聪又因晋牙门赵染叛晋归降而命刘曜(刘渊养子)和刘粲(刘聪长子)攻打关中,最终攻陷长安并杀晋南阳王司马模,并让刘曜据守长安。但不久就被晋冯翊太守索𬘭、安定太守贾疋和雍州刺史麹特等反击,刘曜等兵败,刘曜更被围困于长安。终于嘉平二年(永嘉六年,312年)被逼退出长安,撤回平阳。

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灭亡。

刘聪自嘉平三年(晋建兴二年,314年)十一月立刘粲为相国、大单于,总管各事务后,就将国事委托给他。自己则开始贪图享乐,次年更设上皇后、左皇后和右皇后以封妃嫔,造成“三后并立”。后来更立中皇后。在委托政务给刘粲的同时,刘聪亦宠信中常侍王沈、宣怀、俞容等人,刘聪因于后宫享乐而长时间不去朝会,群臣有事都会向王沈等人报告而不是上表送呈刘聪。而王沈亦大多不报告刘聪,只以自己喜恶去议决事项。王沈等人又贬抑朝中贤良,任命奸佞小人任官。刘聪又听信王沈等人的谗言,于建元二年(316年)二月杀特进綦毋达、太中大夫公师彧、尚书王琰等七名宦官厌恶的官员,侍中卜干哭着劝谏但就遭刘聪免为庶人。

太宰刘易、御史大夫陈元达、金紫光禄大夫刘延和刘聪子大将军刘敷都曾上表劝谏刘聪不要宠信宦官。但刘聪完全相信王沈等,都不听从。刘粲与王沈等人勾结,因此向刘聪大赞王沈等人,刘聪听后即将王沈等人封列侯。刘易见此又上表进谏,终令刘聪发怒,更亲手毁坏刘易的谏书,刘易于是怨愤而死;陈元达见刘易之死,亦对刘聪失望,愤而自杀。朝廷在王沈和刘粲等人把持之下纲纪全无,而且贪污盛行,臣下只会奉承上级;对后宫妃嫔宫人的赏赐丰盛,反而在外军队却资源不足。刘敷见此就曾多次劝谏,刘聪却责骂刘敷常常在他面前哭谏,令刘敷忧愤得病,不久逝世。

因为刘聪的完全信任,王沈和刘粲等人又与靳准联手诬称皇太弟刘乂叛变,不但废掉并杀害刘乂,更趁机诛除一些自己讨厌的官员,又坑杀平阳城中一万五千多名士兵。刘粲在刘乂死后被立为皇太子。

麟嘉三年(318年),刘聪患病,以太宰刘景、大司马刘骥、太师刘𫖮、太傅朱纪和太保呼延晏并录尚书事,又命范隆为守尚书令、仪同三司,靳准为大司空,二人皆决尚书奏事,以作辅政。七月癸亥日(8月31日)逝世,在位九年。谥为昭武皇帝,庙号烈宗。刘聪死后刘粲继立。

1.4 刘曜时期

刘聪灭西晋后安逸豪奢,疏忽政事,当时曹嶷、石勒等将领分别占据山东及关东。实际范围只有山西和刘曜镇守的关中。

麒嘉三年(晋太兴元年,318年),刘聪患病,征召刘曜为丞相,录尚书事,与石勒一同受遗诏辅政。但刘曜和石勒都辞让。刘聪于是任命刘曜为丞相、领雍州牧。同年刘聪死,太子刘粲登位。八月升刘曜为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仍旧镇守长安。

刘粲随后继位。靳准心有异志,于是先打算铲除朝中刘氏势力,于是向刘粲诬称一众王公大臣想行废立之事,谋图诛杀皇太后靳月华及自己,改以刘粲弟刘骥掌权,劝刘粲尽早行动。但刘粲不接纳。靳准为了令刘粲听从自己,于是恐吓靳月华和皇后靳氏,称一旦刘粲被废,靳氏一族就会遭到诛杀。二人于是趁刘粲宠幸之机劝说刘粲,终令刘粲听从,并杀害刘景、刘𫖮、刘骥、齐王刘劢和大将军刘逞等人,朱纪和范隆则被逼出奔长安投靠刘曜。八月,刘粲于上林苑阅兵,谋图进攻拥兵在外的石勒,又以靳准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而刘粲又继续贪图酒色欢乐,将军政大权都交给靳准。而靳准亦扶植宗族势力,命堂弟靳明为车骑将军,靳康为卫将军。后靳准叛变,杀害刘粲和大杀刘氏,并自称汉天王,向东晋称藩。刘曜与石勒得知后共同平乱。

刘曜进兵平阳。十月,刘曜进占赤壁(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赤石川),太保呼延晏等人从平阳前来归附,并兴早前因靳准诛杀王公而逃至长安的太傅朱纪等共推刘曜为帝。刘曜称帝后,派征北将军刘雅和镇北将军刘策进屯汾阴(今山西万荣),与石勒有掎角之势,共同讨伐靳准。

靳准先前已败于石勒,见刘曜和石勒现在共同讨伐自己,于是在十一月派侍中卜泰向石勒请和,但石勒将卜泰囚禁被送交刘曜。刘曜于是向卜泰说:“先帝刘粲在位时确实乱了伦常,司空靳准你执行伊尹和霍光废立之权,令我得以登位,实在是很大的功勋。若你早早迎接我入平阳,我就要将朝政大事都全部委托给你了,何止免死?你就为我人入城传话吧。”于是将卜泰送返平阳。靳准听到卜泰的传话后,因为自知当日夺权时杀了刘曜母亲胡氏和刘曜兄长,于是犹豫不决。十二月,靳康联结乔泰和王腾等人杀死靳准,共推尚书令靳明为主,又命卜泰带六颗传国玺向刘曜投降。此举令石勒十分愤怒,领兵进攻靳明,靳明大败而只得退入平阳,婴城固守。随后石勒与石虎一同进攻平阳,靳明于是向刘曜求救,刘曜于是派刘雅和刘策迎接,靳明于是带着一万五千名平阳人民逃出平阳。刘曜及后却大杀靳氏,一如靳准杀刘氏一样。在其欲纳靳康女为妾时,靳女说及家族被灭,号泣请死,刘曜出于哀怜才放过了靳康的一个儿子。

石勒在靳明逃离后亦攻入平阳,留兵戍守后东归,并于光初元年(晋太兴二年,319年)年初命左长史王脩献捷报给刘曜。刘曜于是派司徒郭汜授予他赵王和太宰、领大将军的职位,并加如同曹操辅东汉时的特殊礼待。但留仕刘曜的王脩舍人曹平乐却向刘曜称王脩此行其实是要来探听刘曜虚实,以让石勒趁机袭击刘曜。刘曜眼见其军队疲惫不堪,于是听信曹平乐之言,追还郭汜并处斩王脩。石勒及后从逃亡回来的王脩副手刘茂口中得知王脩被杀,因此大怒,开始与刘曜交恶。

刘曜回到长安后,即迁都长安,并设立宗庙、社稷坛和祭天地的南北郊。又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自称赵王,正式建立“后赵”。汉国就此一分为二。

后刘曜陆续平定上郡羌、仇池氐等关陇羌氐,威服前凉,雄踞关中。石勒则派石虎击败晋将段匹䃅夺幽州,击败曹嶷夺青州。

光初七年(324年),后赵司州刺史石生在新安击斩前赵河南太守尹平,并掠五千多户东归。自此前赵和后赵在河东、弘农之间就常有战事。光初八年(325年),后赵将领石佗攻前赵北羌王盆句徐,大掠而归。刘曜因而大怒,派中山王刘岳追击,自己更移屯富平作为声援,终大败后赵军并斩杀石佗。不久后赵西夷中郎将王腾以并州投降前赵。

五月,晋司州刺史李矩等因多次被后赵石生所攻,投靠前赵。刘曜于是派刘岳和呼延谟领兵与李矩等人共同进攻石生。但刘岳围困石生于金镛城时,被救援石生的石虎击败,退保石梁,更反被石虎所围;呼延谟亦被石虎所杀。刘曜于是亲自率兵救援刘岳,但及后却因军中夜惊而被逼退回长安。刘岳因无援而且物资缺乏,终被石虎所俘并送往后赵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王腾亦为石虎击败并杀害,郭默和李矩亦被逼南归东晋,李矩长史崔宣则向后赵投降。此战令后赵尽得司州。

光初十一年(328年),石虎领四万人进攻河东,获五十多县反叛响应,于是进攻蒲阪。因杨难敌先于光初八年(325年)反攻前赵于光初六年(323年)所占领的仇池;又成功抵抗前赵于光初十年(327年)的攻击。另一方面前凉于光初十年知道前赵光初八年被后赵击败后,即恢复其晋朝的官爵,并侵略前赵。刘曜于是派河间王刘述领氐族和羌族兵众守备秦州以防仇池和前凉从后偷袭,自己则亲率全国精锐救援蒲阪。石虎恐惧退军,刘曜追击并在高候大败石虎,斩杀石曕。后刘曜又进攻石生所驻的金镛城,以千金堨之水灌城,又派兵攻汲郡和河内,令后赵荥阳太守尹矩和野王太守张进等投降。这次大败震动后赵人心。而刘曜此时却不安抚士众,只与宠臣饮酒博戏。

三个月后,石勒亲率大军救援石生,并命石堪等人在荥阳与石勒会师。刘曜在得悉石勒已渡黄河,才建议增加荥阳守戍和封锁黄马关以阻后赵军。不久洛水斥候与石勒前锋交战,刘曜从俘获的羯人口中得知石勒来攻的军队强盛才感惧怕,于是解金镛之围,在洛水以西布阵。石勒则领兵进入洛阳城。

后前赵前锋在西阳门与后赵军大战,刘曜亲自出战,但未出战就已饮酒数斗;出战后再饮酒一斗多。后赵将石堪乘其酒醉大败赵军,刘曜在昏醉中退走,期间堕马重伤,被石堪俘获。

刘曜被俘后被送往襄国,途中石勒派李永医治刘曜。到襄国后,石勒让他住在永丰小城,给予侍姬,更命令刘岳等人去探望刘曜。石勒后来命刘曜写信劝留守长安的太子刘熙尽快投降,但刘曜却在信中命令刘熙和大臣们匡正和维护国家,不要因为自己而放弃。石勒看见后感到厌恶,后来刘曜还是被石勒所杀。

1.5 刘熙时期

刘曜兵败为后赵所俘,刘熙成为前赵实际上的领导人,但并未登基称帝。石勒军乘胜西进,刘熙、刘胤等人放弃长安,逃奔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329年九月,后赵出兵攻占上邽,杀赵太子刘熙及诸王公侯、将相卿校以下三千余人,又在洛阳坑杀其王公及五郡屠各五千多人,并迁徙其百官、关东流民、秦雍大族九千多人到襄国,前赵灭亡。

2 部分事件年表

  1. 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9年后平定。
  2. 294年,晋惠帝时,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
  3. 296年,郝散之弟刘度元反叛,晋将周处阵亡。3年后平定。
  4. 299年,江统著《徙戎论》,未被采纳。
  5. 304年,刘渊独立,称汉王。
  6. 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改元元熙。
  7. 309年,迁都至平阳。
  8. 310年,刘渊病重,于8月19日去世,太子刘和继位。
  9. 310年,刘和欲清除诸王势力失败,被刘聪所杀。刘聪为了稳固地位又杀死嫡兄刘恭
  10. 311年,永嘉之乱,汉将石勒屠尽晋军精锐。汉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后刘聪派遣刘曜等进攻关中,攻陷长安。
  11. 312年,汉军被逼退出长安。
  12. 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在长安继位。
  13. 316年,晋愍帝投降,后受辱自杀。同年,刘聪听信谗言杀死皇太弟刘乂
  14. 318年,刘聪去世。刘聪死后刘粲继立
  15. 319年,刘粲在外戚靳准唆使和恐吓下大杀宗室,并将权力交给靳准。靳准叛变,杀害刘粲和大杀刘氏,并自称汉天王,向东晋称藩。
  16. 319年,靳氏内乱,靳准被杀,靳明被推举为主。石勒进攻首都平阳,靳明向刘曜求救并逃离平阳。刘曜后将靳氏灭族(余一子)。后石勒攻入平阳。
  17. 319年,刘曜迁都长安,并称帝,改国号为,史称「前赵」。同年,石勒自称赵王,史称后赵。汉国由此分裂。
  18. 324年,后赵司州刺史石生在新安击斩前赵河南太守尹平,并掠五千多户东归。
  19. 325年,后赵将领石佗攻前赵北羌王盆句徐,大掠而归。
  20. 328年,328年刘曜进攻金墉城,以及汲郡和河内,后赵荥阳太守尹矩和野王太守张进等投降,后赵大震。石勒亲率大军救援金墉城。双方决战,前赵战败,刘曜被俘。前赵太子刘熙放弃长安逃往上邽。
  21. 329年,后赵出兵攻占上邽,杀赵太子刘熙及诸王公侯、将相卿校以下三千余人,又在洛阳坑杀其王公及五郡屠各五千多人,并迁徙其百官、关东流民、秦雍大族九千多人到襄国,前赵灭亡。

3 人物与世系

匈奴汉世系图
前赵世系图,其中赵宣成帝姓名不可考,刘曜生父,早亡,刘曜由刘渊抚养长大

4 若干问题研究

4.1 刘渊世袭是否为伪造

知乎上一篇回答阐中提过这个问题,不过过于简略。我有在搜索中发现了刘渊的族属与汉国前史这篇文章,比较详细。

旧时说“五胡乱华”的开先河者刘渊,其家事也成为那段纷乱历史中的一团迷雾。刘渊,字元海,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起兵反晋第一人。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其匈奴贵族身份产生了诸多疑问,有的更认为其并非南匈奴贵族子弟,而是屠各部落人顶替的。这段公案至今仍没有比较全面的结论。

为什么史学界对其出身的会产生疑惑,其中最大的原因出在几种基本史料的相互矛盾上。

目前,我们了解匈奴汉赵国历史的基本史料,不外乎《晋书》、《资治通鉴》这几大出处,以《晋书》为最核心部分,《晋书》里又以《刘元海载记》最为系统。但其内容多为史学家诟病,在于其原始史料很可能出自汉赵国的御用史官著述,对刘渊家族多有回护,对其事迹描写羼杂了很多脱离事实的夸大。

其次是《晋书》的《北狄匈奴传》,系统描述匈奴的整体活动,尤其是叙述了多批匈奴进入内地的情况。相对比较客观的是《资治通鉴》,但由于时代已经较晚,通鉴的史料价值多在补充,而没有太多新的根本性材料。

目前争议最大的地方一是刘渊家族和东汉末年南匈奴单于的世系是否有造假。我们知道,目前能看到的南匈奴末代单于胡厨泉直到曹丕登基时仍然在世。这也是有关他的最后一次史料记载。其最后命运,史书不详。此后,在晋武帝时期还有匈奴单于出现在朝贺名单里,但名字缺如。

同时,在《载记》载记,史书体裁之一,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汉·班固作史时最早列此目,后《晋书》、《四库全书》等沿用之。这里当指《晋书 刘元海载记》里写到,胡厨泉的儿子刘豹在南匈奴五部里逐渐做大,刘豹之子刘渊被魏晋朝廷召到洛阳为质子的事。以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在首都为质子是秦汉以来的中央王朝对地方和边地势力上层的一种常见政治手段。一个目的是做人质,另外一个目的是让这些贵族子弟接受汉文化熏陶,产生彼此之间的文化融合。由于胡厨泉的下落不明,刘豹的身份也就跟着遭到质疑。史书没有留下刘豹的具体生平履历,有史学家在分析其生卒的时候发现一个可能,他要在70岁才生下刘渊。显得不近情理。对此,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推测还不足扳倒《载记》的世系。

另一个争议是在世系问题上引申出来的——刘渊家族的族属。很多学者无法理解《晋书北狄匈奴传》里提到的“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这10个字。屠各是西汉时期匈奴下属部落,很早投降了汉朝,其王子金日嘽备受汉武帝喜爱。这一支匈奴人的上层肯定是汉化最早也是最深刻的。有很多学者已经看到,西汉到西晋,屠各部落从西北逐渐向内地迁徙。在北部边境多有其活动迹象。屠各匈奴或匈奴屠各往往连成一个名词。而刘渊属下也多次被人称为屠各。如王弥称刘曜屠各子,介休县令贾浑的妻子叫汉国军人屠各奴。这又让人想起,北齐时期鲜卑人刘贵骂汉族士大夫:“一钱汉,直须死!”可见,这些话是一种蔑称。刘曜是屠各子,有人认为正说明其是屠各部人。但为什么刘渊家族是单于后裔却又是屠各部落了呢。于是有学者解释说,是屠各部人逐渐进入曹操分置的南匈奴五部地区,取得了领导权。将原来的南匈奴王室后裔排挤出去,到刘渊时期完成了这样的冒名顶替。于是大家都知道,屠各取得了南匈奴的单于位置。所谓匈奴和屠各合一了。

这个推理有一定的道理,最典型的论述可以看到陈勇先生《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但就是在这本最近期的著作里,我们还是无法找到,刘渊家族是屠各的直接证据。所谓屠各贵族变为匈奴单于的说法,还是一个假设。从作者经常使用觉得、大概、或许这样的推论用语,可见本人也没有最后确定的判断。史学研究是最需要史料作为论据的。所谓刘渊是屠各人的说法,早在唐长孺先生的大作中已经有所叙述。也有学者如周伟洲先生认为屠各的说法是西晋以来的泛称,是概念上的转化,而不能说明刘渊家族的单于后裔身份是屠各冒领的。外界把南匈奴也称呼屠各,正如周伟洲先生所说,是西晋以来,屠各含义变化导致的。就此我也大胆假设一下,由于屠各部落比较早进入内地,金日磾王子又得到汉武帝的喜爱,这对屠各部落在内地的发展提供了某些便利。于是我们看到屠各逐渐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同时,中原汉族也逐渐将屠各部视为归化的匈奴人、臣服的匈奴人的代称。发展到西晋时期,屠各成了内迁匈奴人的另一种广泛称呼。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刘渊家族被称呼为屠各也就不足为奇了。

刘渊家族为屠各假说难以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如刘渊为屠各贵族,那么其必然不是一个单独家族进入山西南部的南匈奴五部地区,而是有相当的一批屠各部人迁徙到山西来。刘渊家族作为屠各首领,其手下必然有得力的追随者出现于史书。但很遗憾,我们现在的史料中看不到一例。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匈奴贵族的大姓氏如呼延、须卜、乔等姓氏频频出现在汉国历史上,再就是汉国的皇亲刘氏家族,以及很多不了解其种族的刘氏出现在汉国的历史上。这样我们无法看到一个屠各部落整体进入南匈奴地区的过程。再退一步说,原南匈奴五部在三国时就有3万落,10几万人。刘渊如为屠各冒充单于后裔,外来的屠各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然要有足够的武力,慑服原有南匈奴人,并且得到他们的普遍认同。这在三国以来逐渐脆弱的匈奴部落组织里,也还需要传统部落领袖的支持。屠各和南匈奴五部的融合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但我们看到,刘渊族祖刘宣对刘渊全力支持,和分属两部的联盟关系完全不同。

为什么在刘豹、刘渊家族要在胡厨泉后改姓刘呢。这也是很多学者觉得迷惑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屠各人夺取了单于之位后的做法。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刘渊家族都各有其本名,如后来的赫连勃勃,其另外一名是屈丐,这是其本族名字的音译。刘渊的名字十分汉化,名渊字元海,或许和乾卦的内容有关。而刘豹的名字则很可能是更为直接的来自意译。至于刘聪、刘曜等也是受汉民族地区影响改的的汉名。这个改名的时间可能在刘渊在洛阳为质子时就开始了。为其改名的人或许是刘渊的汉语老师或是洛阳的权贵们。这个改名过程十分彻底,再加上原始档案消失,以至我们已无法知道刘渊家族人的本名了。原南匈奴贵族也大多同时改为汉姓。题外话,能用汉名说明刘渊家族的汉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这和刘渊长期居住在洛阳接受汉文化教育关系甚大。

为什么刘渊的汉国只存在了不到四分之一个世纪就瓦解了呢?这是可以做为一篇论文来写的。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匈奴贵族的汉化和原生态文化的矛盾。刘渊的汉化虽然比较深刻,但匈奴五部里的普通人就难说了。刘渊家族的汉化和本民族文化是并行存在的。刘聪立多位皇后的事情被汉族史官不耻,但这或许是匈奴阏氏制度的遗迹。后人说汉国的胡汉分治政策是创造,但其实那是在汉族和少数族社会之间的一个特殊形式。我们看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可以理解为也是胡汉分治政策的地域形式。刘渊去世后,汉化一派还不足够控制局面,于是汉国没有巩固的政权基础,无法得到大多数汉族的支持。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是刘聪杀死了西晋的两位被俘皇帝。这对汉族政权是非常大的耻辱,在民族文化心态上无疑留下了很大的伤疤。其二,汉国的势力远远不是北方最雄厚的。虽然汉国灭亡西晋,但同时北方各地已经出现了多个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汉国局限在晋南豫北,后来刘曜前赵国局限在关中陇西。各北方少数民族受到匈奴起兵的刺激,纷纷割据。汉赵国没有取得他们的支持,而且还和鲜卑等长期互相攻击,这就使得汉国也无法取得更多少数民族的支持。其三,汉赵国内部的内乱导致政权严重不稳。如刘聪时,和汉国结盟的氐羌部落大量叛逃影响巨大。同时匈奴贵族内部斗争消耗严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魏晋时期的中国好似青涩的青年,十六国的血气方钢就是代表。汉赵国就好似一颗流星,突然闪耀出巨大的光芒,但又很快消失在夜空里了。

对刘渊家族来历、汉国历史的疑问的产生,现存史料叙述中的模糊不清是基本因素。十六国里,北方最早起兵的汉国灭亡西晋,是历史上第一次少数民族政权消灭了汉族中央政权,这是空前的,也成为后代少数民族政权的榜样。它们做大后效仿汉国,期望夺取全国统治权。十六国期间的前秦,后来的北魏、辽金、元清均是。但对其对立面的政权,如晋朝人来说,刘元海是无法容忍的元凶。我们现在看,唐代人修晋书,依然采取了来自十六国政权的史书为基本史料,特别是《十六国春秋》,这部以原各国史官记载为底本的著作。唐朝史官看来是秉承了聚各家于一的方法,体现了李世民为首的政权意志,采取了包容的心态看历史。于是他们把很可能是汉国史官原文的溢美之词采纳进来,成为《载记》部分,让读者自己去评判。这些内容成为后代了解中国这段纷乱历史的核心资料。《晋书》的取材的包容性在晚期的史书中是看不到的。宋元以后的正史,文字都被事先涂抹上一层过滤膜。很多原始生动的内容被滤掉了。文字也就显得枯燥和程式化。

对刘渊家族的身世、屠各名称的演变,南匈奴单于世系,这些问题还有很多待解之处。大胆假设的好处,在探讨汉国早期历史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小心的求证依然不可或缺。在没有充分证据情况下,不能仅凭臆断,进而无限制的推演历史进程。凡事必有出处,仍然是史学的基本规范、金科玉律。

尽管《晋书载记》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仍要以其内容为基本出发点。对基础史料的信与不信是个大难题。我们无法苛求每个字都是真实的,更可况出于那段乱世的汉赵国史书呢。早有人说十六国历史难治,难在史料不足和自相矛盾处往往难以诠释。刘渊家族的背景和汉国早期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文献记载缺失和自我矛盾,考古文献方面尚未提供新证据,或许未来会有出土文物方面的突破,那是后来者的事。

某位匈奴王子,本有其民族名,但后人知道的是他的汉族名字刘渊。经过几十年的韬光养晦,他秘密集聚了南匈奴五部的力量,在西晋末年回到离石左国城举起了反晋的汉旗。匈奴和汉朝曾形如水火,其后人却自称汉人外甥,改用汉朝皇帝的姓氏,建立另一汉国,灭掉了汉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一度成为北方霸主,打破了中国早期社会的汉族为核心的内循环社会生态,听起来好像是历史和人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但这确实又具有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公元310年,刘渊称帝不久后死去,没有看到西晋灭亡,匈奴汉国的部队进入洛阳。我想如果他在世的话,洛阳也许就不会被无情的毁灭了。以刘渊的汉化程度,他可能真要定都洛阳。但历史无法假设,他的未经事业,要到魏孝文帝才得以实现。那是时隔近2个世纪以后的事了。这之间的巨大的时空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的过程。北魏继承了汉国开创的历史轨迹前行,于是才有了北方的统一,为日后隋唐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暂时放下仍然有待商榷的细枝末节,我们可以从基本史料中发现,以汉国开篇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仆后继,在内地建立起诸多政权,如走马灯般旋起旋落。中原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与此同时,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巨大的社会动荡中共存,逐渐融合。汉人南逃使南方得到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输入和开辟。中国大地的这次大分裂中孕育了希望的种子。站在历史长河中的砥柱石上,或许能看得更远些。

有时候读史书好似侦探探案,好似医生在做手术,如在密林里发现古寺的兴奋旅行者。这是读史的特殊乐趣,是史学研究的独特乐趣。匈奴汉国故事呈现严重的碎片化,那些尚未拼接上的部分恰是给后人留下的最迷人的待解之谜。

4.2 所谓刘渊「复兴」汉朝的愿望

这篇文章来自马前卒在知乎的回答

山区老农民问【现在谁当毛主席?】,我们非常清楚他的意思,知道他想问现在谁是国家元首,甚至不会意识到他的语法不通,只会感慨农民的视角闭塞。类似地,不要以通读24史之后的视角考虑当时人的心态。刘渊不知道以后还有唐宋元明清等统一帝国,也不知道什么算是“正朔”。对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汉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真帝国”。

什么是“真帝国”?如果你的历史知识比朝代表再深入一点点,对中国历史稍微有一些量化了解,能写出各个朝代持续的大致时间,了解各个政权的基本结构和控制范围,你就能能理解魏晋时期的人对“真帝国”的定义。汉朝实行单一制政权组织模式,建国不久就消除了异姓王,弱化了同姓王,血统稳定传承十几代;它始终以刘家为政权核心,政令通行全国;它统治下方圆几千里的知识分子都尊奉同一个文化体系,使用同一套文化符号;在那个时代,它就是统一帝国的代名词。

这样的帝国,汉之前没有,汉之后也没有。三皇五帝太渺茫,夏朝是传说,商周只是王室霸权下的松散联盟,秦朝几十年就亡国,而且文化不盛,魏晋立国不稳,战乱频繁,皇室被蛮族随便欺负。所以能代表中原王朝的政权只有汉朝,就连普通中原平民的称呼都固定为“汉子”和“女汉子”,他们的民族永远被称为汉族。

刘渊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他的最高梦想就是为自己的后代建立一个稳定的法统和道统,希望自己的子孙也像刘邦的子孙那样统治中国,如果说他需要一个榜样,他的榜样只能是汉朝。所以他坚持自己也是“刘家子孙”,要建立一个汉朝——或者说稳定的中国政权。这和刘渊自认的刘家血统毫无关系,你也不要指望刘渊对汉族或者刘邦本人有什么真正的感情——统治者永远不需要对子民有感情。

类似的例子很多。沙皇的“沙”,实际上来自于“凯撒”的东欧译音。但这并不意味着莫斯科的统治者打算给自己找个意大利祖先,只是因为他们自称第三罗马,试图拥有昔日东罗马帝系的权威罢了。而东罗马帝国大多数时间也根本和罗马没关系,但这不妨碍东罗马帝国的许多人自称罗马人。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反复在加冕时重申自己是“罗马人的王”,但尖刻的伏尔泰会给出这样的评语:【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所以,刘渊就算成功地打败所有汉族和蛮族军阀,在长安或者洛阳建立了自己的“汉朝”,那也绝不是汉朝的重生。后来还有北周和北齐煊赫一时,春秋战国的那些贵族在天有灵就会开心吗?

5 一些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