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来自知乎-马前卒的回答)

史杭自流灌溉工程。是 1958 年大跃进时想出来的疯狂项目。61 年曾被点名要求下马停工,但当地的干部和民工最终咬牙坚持到底,在大别山外围建出了一个超级丰产区。

在毛主席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的伟大号召下,安徽人民先后在大别山区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拦蓄大别山区上游来水,减轻淮河干流防洪压力。五大水库的修建,拓展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治水思路,为综合利用水资源,彻底解除江淮丘陵地区的旱涝灾害,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作出了战略决策,决定兴建淠史杭沟通工程,连接五大水库,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自然河流,建设完整、系统、科学的灌溉网络。1958 年 6 月,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

1958 年 8 月 19 日,灌区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在淠河灌区渠首横排头开挖第一锹土,拉开了淠史杭工程的建设序幕,百万安徽人民开始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伟大征程。当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资金困难,技术匮乏,材料短缺,安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卑不弃,坚忍不拔。面对原始的施工工具,他们开展技术革新,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发明了专攻“麻僵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千难万险;面对短缺的建筑材料,他们无私奉献,自制炸药,自建水泥厂,捐献木料,保证了骨干工程和重要建筑物的建筑用材;在 1958—1972 年 14 年间,他们胼手胝足,肩挑手抬,艰苦奋战,以铁锹、十字镐、独轮车等原始工具,大干 4 亿个工日,开挖了 2.5 万公里渠道,完成近 6 亿\(m^3\)土方,建成了横跨江淮、沟通三河、造福皖豫的特大型灌区,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史上的人民丰碑。一代文豪郭沫若在参观淠史杭工程时赋诗称赞:“人民力量不寻常”。

淠史杭灌区工程示意图
淠史杭灌区工程示意图
水脉图和地形图对照

水脉图和地形图对照,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结合山区水库和平原灌溉网,沟通不同水系的自流灌溉项目。这个工程主体也是靠人力和农业社会的物资完成的。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也实在没有多少工业物资可投入。

1958 年,入夏以后,连续 70 多天无透雨,塘坝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死,500 多万亩农田成灾,尚有 152 万亩不能下种,全区有 200 万人投入抗旱。

1958 年 8 月 19 日,淠史杭工程开工典礼在六安县苏埠镇南 5 公里的横排头隆重举行,这里曾是当年徐向前创造“苏家埠 48 天战役”大捷的战场,而今为了创造建设新中国的奇迹,六安人民再一次在这里誓师,向大自然宣战。中共六安地委第一书记杜维佑为典礼剪彩,专员兼淠史杭工程指挥赵子厚发布开工命令,挥锹破土。

开工初期,国家没给一分钱,地区财政也拿不出钱,所需物质基本上靠群众自筹。据统计,在一、二两个工期,群众自筹石料 14.22 万立方米,木材 2.16 万立方米,树材 22 万多棵,圆竹 65 万公斤,毛竹 12 万多根,旧钢铁 437 吨。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发动群众刮墙土熬硝,自制土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建了三个水泥厂,用石臼舂,用碾子碾,石料破碎以后,用筛子筛,用手工搅拌。木料不足,许多群众把家中盖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有的甚至把给老人准备的棺材都拆散抬到工地。11 条干渠全面铺开,最高上工人数达 67.8 万,民工们挑着粮食和铺盖,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每个民工一个工日补助 0.25-0.5 公斤口粮和一毛钱菜金。

下图是当年的施工场面和奖状。

施工图
奖状

淠史杭工程的影响有多大呢?

中国淠河、史河、杭埠河 3 个毗邻灌区的总称。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 1.31 万平方千米。灌区水源来自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梅山水库和龙河口水库。总库容 66 亿立方米。该灌区于 1958 年开工 ,1959 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1987 年干渠以上工程完工,支渠以下工程还在进行。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渠首枢纽工程,7 级渠道的 2 条总干渠,11 条干渠,19 条分干渠,总长 1384 千米;1.3 万条支渠、斗渠、农渠,总长 2.26 万千米;大小渠系建筑物 6 万多座;中小型调节水库 1066 座和 21 万口塘坝,有效库容 12.3 亿立方米;抽水站、补水站总装机容量 14.1 万千瓦。该工程实现了 40 万公顷农田的自流灌溉,实灌面积达 58 万公顷,并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灾,减轻了淮河干流的洪灾。.

四五十万公顷农田从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这个说法貌似不容易形成直观概念。我们可以和名声更大的都江堰灌区(不只是都江堰枢纽)对比。到 1950 年的时候,都江堰灌区修了 2000 多年,总灌溉面积是 18 万公顷(解放后扩建到 60 万公顷)。这还依赖于川西极有利的地形。淠史杭工程用 14 年时间在贫瘠的大别山外围搞了三个都江堰灌区出来,不依赖电力的自流灌溉面积也相当于 2 个都江堰灌区。效果不言而喻。

灌区枢纽之一,颇有都江堰的味道
灌区图片

灌区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大大改善了皖西、皖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区域内的灌溉面积由兴建时的 120 万亩发展到现在的 1000 万亩,粮食年产量由兴建时 12.3 亿公斤提高到目前的 50 亿公斤左右,灌区 17 个县(区)有 7 个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正常年份提供的商品粮不少于 18 亿公斤。淠史杭灌区是安徽乃至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它以占安徽 1/10 的土地面积、1/6 的耕地面积、1/5 的有效灌溉面积生产 1/4 的粮食产量、1/3 的水稻产量,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河南效果另计)。